您的位置:首页 > 周边游 > 大足 > 大足北山石刻 |
发布人:重庆旅游 时间:2021/2/5 15:36:04 阅读量:46 |
大足北山石刻位于中国西南部重庆市的大足等县境内,这里素有“石刻之乡”的美誉。北山摩崖造像始刻于唐末,至南宋结束,石刻位于大足县城北2千米的北山上。
一、石刻简介
大足石刻最初开凿于初唐永徽年间(公元649年),历经晚唐、五代(公元907~959年),盛于两宋(公元960~1278年),明清时期(公元14~19世纪)亦有所增刻,最终形成了一处规模庞大,集中国石刻艺术精华之大成的石刻群,堪称中国晚期石窟艺术的代表,与云岗石窟、龙门石窟和莫高窟相齐名。
大足石刻群共包括石刻造像70多处,总计10万余尊,其中以北山、宝顶山、南山、石篆山、石门山五处最为著名和集中。
二、主要造像
1、韦君靖
韦君靖碑,位于佛湾之首,通编为第2号。碑高260,宽310厘米。由军事判官将仕郎前守静南县令胡密
撰文,唐昭宗乾宁二年(公元895年)上石。碑文分上下两部左行竖刻,上部53行,除首行刻35字外,其余满行为30字,计1440字,字径3.5厘米;下部101行,计2866字,字径2厘米,序署145名节级将校名衔。
碑不题名,首、次行署韦君靖累衔:“金紫光绿大夫,检校司空,使持节都督昌洲诸军事守昌洲刺史、充昌普渝合四州都指挥、静南军使,兼御史大夫,上柱国、扶风县开国男,食邑三百户韦君靖建。”史称“韦军靖碑”。
2、毗沙门天王
此龛是韦君靖据《毗沙门天王经》镌造,通编为第5号。韦君靖造此像有自我比附为唐之毗沙门王之意。
传说,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安西城(今新疆库车县)被番兵围困,有表请救援。但路途遥远,救兵难到,唐明皇即让不空和尚请北方毗沙门天王神兵救援。于是天王金身出现,大放光明,同时有“金鼠”咬断敌军弓弦和铠甲绳,神兵著金甲,击鼓声震三百里,地动山崩,番兵大败。唐玄宗闻奏大悦,救令诸道节度,所在州府于城西北及营寨并设其像供养。此后,毗沙门天王像被军旅视为保护神,可得“神力”,故永昌寨韦君靖携刻此像。
毗沙门天王又名北方多闻天王,是佛教护持北方的护法神、。龛正中携刻的北方天王,身材魁伟,威武强悍,顶盔贯甲,双眉倒竖,怒目圆睁,给人以一种威严雄焊,强有力的慑服感;天王两侧力士怒目咧嘴,面目狰狞,持刀挥棍,勇不可挡;这些形象恰似唐代赳赳武夫,给人以刚劲之美感。左侧男、女侍者则英俊儒雅,贤淑端庄,衣饰贴体,线条道劲流畅,技法娴熟。
3、千手观音
北山佛湾的观世音菩萨是大足石刻中最集中、最多、最精美的。人们敬仰观音,视观音为“美神”,因此
,北山佛湾有“美神荟萃的艺术宫殿”之说。观世音,是楚文的意译,也译做“观自在”“光世音”,“观世自在”等。《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中记载。“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观世音”,在唐代,为避唐太宗李世民的名讳,常略去“世”字,简称“观音”,这个称谓一直沿用今天。据印度婆罗门教的古经记载,早在佛教尚未产生的公元前七世纪,天竺(今印度)已经有了“观世音”,是对孪生小马驹。它作为婆罗门教中的“善神”,象征慈悲和善,神力宏大。公元前三世纪,佛教大乘教产生,便将婆罗门教中“善神”观世音,正式吸收成为佛教中一位慈善菩萨,名称“马头观音”。公元元年前后,又将“马头观音”改作男子身。佛教传入中国后,随着时代环境、风土人情、审美意识,以及信仰心理因素等原因,观音逐渐演变为女性化,至宋代时基本定型。大足石刻中的观音几乎全是女性形象。
|
|
门票:¥0元起 |
 |
79 |
|
|
|
门票:¥0元起 |
 |
101 |
|
|
|
门票:¥0元起 |
 |
93 |
|
|
|
门票:¥0元起 |
 |
90 |
|
|
|
门票:¥0元起 |
 |
103 |
|
|
|
门票:¥0元起 |
 |
104 |
|
|
|
门票:¥0元起 |
 |
94 |
|
|
|
门票:¥0元起 |
 |
99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