璧山文庙位于重庆市璧山区凤凰坡(今陵园坡)东麓,区中心大成广场旁。始建于南宋绍熙年间,嘉泰四年(1204年)落成,是重庆市直辖后第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中唯一的文庙建筑群,也是该市境内至今保存较好、档次较高、规模较大的文庙建筑群。
一、建筑修建
璧山文庙始建于南宋绍熙年间,历时十余年,嘉泰四年(1204)落成。
明成化前,在原城南门内。万历年间,县令成宗耀改建在西门内。明末毁于战火。
清朝康熙二十五年(1686),奉旨修葺,仍选址南门内,雍正七年(1729)覆灭。雍正十一年(1733),改建于西门内。
时至清代中后期,璧山文庙因殿堂破败,县署遂于咸丰四年(1854)重修此庙,同治三年(1865)又予修补,光绪十二年(1887)加以巩固。历代以来,璧山文庙朝拜者众多,香火繁盛,每届县官上任亦必来文庙朝拜孔子神位。
璧山文庙原建筑有三殿,侧为耳房,山门前建有一座石牌坊,侧有“礼门”、“义路”两坊,现存大成殿、厢房、崇圣祠以及在2001年重新复建的棂星门等,总占地面积1240平方米,位于东西向的中轴线上,呈对称格局。大成殿建于明代,采用如意式斗拱,结构巧妙,风格独特。有194朵如意斗拱,重檐大屋顶琉璃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