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周边游 > 忠县 > 无铭阙—丁房阙 |
发布人:重庆旅游 时间:2021/2/28 20:51:28 阅读量:78 |
丁房阙无铭阙,位于重庆市忠县忠州镇人民路。为东汉晚期双阙,宋代右阙倒塌后修复,明代左阙也有过大修。
丁房阙无铭阙,为国内罕见的庙前阙。双阙相距2.46米,左阙为子母阙,右阙为单阙,左右二阙形制不一。无铭阙位于重庆市忠县城北。始建于东汉,原为双阙,现仅存右阙,由阙基、阙身、阙檐、阙楼、阙顶等共9块石料叠筑而成。总高5.66米,阙身系一整石琢成,右侧浮雕白虎。
一、历史沿革
丁房阙无铭阙V-382,物质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建筑。
丁房阙无铭阙,位于重庆市丁房阙原位于重庆市东部忠县城忠州镇人民路(现迁至白公祠内)。为东汉晚期双阙,宋代右阙倒塌后修复,明代左阙也有过大修。
二、布局结构
丁房阙为国内罕见的庙前阙。双阙相距2.46米,左阙为子母阙,右阙为单阙,左右二阙形制不一。左阙基座埋于地下,地表以上由阙身、腰檐、阙楼、阙顶等11块石构件组成,高6.26米,阙身为一整石,刻有浮雕,庑殿顶。右阙地面以上由9块石构件构成,高5.55米,形式大致与左阙相同,但腰檐、阙顶未刻细部。
丁房阙是我国目前已发现的汉阙中最高的双檐汉阙,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因有“汉都尉丁房”5字(现已风化)而得名。丁房阙分左、右双阙,两阙相距约2.5米、高约6米,由台基、阙身、腰檐、阙楼和顶盖等构件组成。
三、建于东汉
无铭阙俗称宝塔子,位于忠县城北8千米处的涂井乡佑溪村。建于东汉,已有1800余年历史,至今保存完好。阙身高5.44米,共有九层,四方阔8米,是一座由九墩不同形状的石料相互攀附、叠砌而成的奇特建筑物。基础粗壮而稳重,正面雕一只似龙非龙,似虎非虎的怪兽,其上有挂、方、栏额、斗拱匹配成阙身、阙檐、阙盖。第三层和第六层角上分别镂刻着男女裸体力士,形态勇猛健美,弯腰屈膝,全身用劲,好似整个碑阙由他们抬着。在力士上下左右雕满了各种飞禽走兽。
四、雕刻风格
阙盖以一个象征吉祥长寿的龟形怪物作为瓦楞。无铭阙由阙基、阙身、腰檐、阙楼、阙顶等九块石料构件组成,总高5.85。阙基为一整石板,阙身系一整石琢成,四面刻边框,仅右侧面浮雕白虎,具汉代雕刻风格。
阙身上置一方石,四面刻出上下二层枋子,四角相交出头,枋头作叠涩处理,正面两侧枋子间雕刻裸体角神,背面两侧斜出枋头,正面居中浮雕一铺首,前肢扑伏左右。其上置斗状石块,素面。上为腰檐,刻出瓦垅、瓦当、连檐,檐椽作扇形排列。
腰檐上置一方石,形制与下面方石相同,只正面石中高浮雕铺首头部,背面高浮雕出尾部,从侧面看,恰似一怪兽穿入石内露出首尾,滑稽而有趣。其上搁扁石一块,扁石上沿四边饰半联珠形线脚。再上为一斗状石块,四面浮雕斗拱。正面刻一斗二升斗拱两朵,作鸳鸯交手状;侧面刻一斗二升拱一朵;背面斗拱栌斗之下均有一柱,较为特殊。散斗上承栌斗,四角枋子嵌入散斗再向上紧接“四阿式”阙顶,形制与腰檐基本相同,只是斜脊、瓦垅有较明显的搭接,大概为表明阙顶是重檐结构,脊上末见饰物。
五、石料构件
无铭阙由阙基、阙身、腰檐、阙楼、阙顶等九块石料构件组成,总高5.85。阙基为一整石板,阙身系一整石琢成,四面刻边框,仅右侧面浮雕白虎,具汉代雕刻风格。阙身上置一方石,四面刻出上下二层枋子,四角相交出头,枋头作叠涩处理,正面两侧枋子间雕刻裸体角神,背面两侧斜出枋头,正面居中浮雕一铺首,前肢扑伏左右。其上置斗状石块,素面。上为腰檐,刻出瓦垅、瓦当、连檐,檐椽作扇形排列。
腰檐上置一方石,形制与下面方石相同,只正面石中高浮雕铺首头部,背面高浮雕出尾部,从侧面看,恰似一怪兽穿入石内露出首尾,滑稽而有趣。其上搁扁石一块,扁石上沿四边饰半联珠形线脚。再上为一斗状石块,四面浮雕斗拱。正面刻一斗二升斗拱两朵,作鸳鸯交手状;侧面刻一斗二升拱一朵;背面斗拱栌斗之下均有一柱,较为特殊。散斗上承栌斗,四角枋子嵌入散斗再向上紧接“四阿式” 阙顶,形制与腰檐基本相同,只是斜脊、瓦垅有较明显的搭接,大概为表明阙顶是重檐结构,脊上末见饰物。
六、重大意义
无铭阙于1987年8月被风刮倒,专家赴现场维修时,在阙基与阙身结合部中,意外发现数枚压基钱,从钱文和重量看,当为东汉武帝时所造五铢。这一发现,为确定无铭阙的建造年代为东汉提供了可靠依据。
|
|
门票:¥0元起 |
 |
64 |
|
|
|
门票:¥0元起 |
 |
65 |
|
|
|
门票:¥0元起 |
 |
70 |
|
|
|
门票:¥0元起 |
 |
61 |
|
|
|
门票:¥0元起 |
 |
78 |
|
|
|
门票:¥0元起 |
 |
81 |
|
|
|
门票:¥0元起 |
 |
71 |
|
|
|
门票:¥0元起 |
 |
81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