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周边游 > 奉节 > 小寨天坑 |
发布人:重庆旅游 时间:2021/3/1 16:47:05 阅读量:46 |
小寨天坑在重庆市奉节县境内,位于距奉节县城91千米的兴隆镇小寨村。天坑是喀斯特漏斗的俗称,是构成地球第四纪演化史的重要例证,更是长江三峡成因的“活化石”,属当今世界洞穴奇观之一。小寨天坑是世界上最大的“天坑”,天坑在北纬30°44'23",东经109°29'附近。
一、地理环境
天坑在地理学上叫“岩溶漏斗地貌。它是几座山峰间凹下去的一个椭圆形大漏斗。天坑是由地下暗河长期冲击碳酸盐岩岩层,引起岩层塌陷而形成的地质奇观,这是喀斯特地貌的重要特征。重庆小寨天坑就是这种地质奇观的代表。
重庆小寨天坑的坑口直径为622米,坑底直径为522米。天坑深度为666.2米。坑壁四周陡峭,在东北方向峭壁上有小道通到坑底。
小寨天坑与天井峡地缝属同一岩溶系统,从天坑至迷宫峡出口地下河道长约4千米。
小寨天坑坑壁有两级台地,位于300米深处的一级台地,宽2―10米,台地有两间房屋,曾有人隐居;另一级台地位于400米深处,呈斜坡状,坡地上草木丛生,野花烂漫,坑壁有几个悬泉飞泻坑底。站在坑口往下看,一削千丈的绝壁直插地下,深不见底,令人目眩。坑底下边有地下河,小寨天坑是地下河的一个“天窗”。站在坑底抬头仰视,只见蓝天好像一轮圆月,颇有“坐井观天”之感。
天坑内不仅有众多暗河,还有四通八达的密洞。而这些河岸大量珍奇的动植物,到底有多少?谁也不知道。天坑中的洞穴群更是奇绝险峻,从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各国的探险家们就曾多次进行探险考察,但仍未完全了解天坑中许多洞穴的情况。他们都认为这儿是世界上第一流的魔幻式洞穴群。科学家们还在许多洞穴中,发现不少珍稀动植物和古生物化石。
在2001年前,提及天坑这个词汇,通常只是特指重庆奉节县的小寨天坑。其他形似小寨天坑的喀斯特地貌曾有过五花八门的名字,如石围、石院、龙缸、岩湾等。2005年后,“天坑”这个由中国人定义的术语在国际喀斯特学术界获得了一致的认可,并开始使用汉语拼音“tiankeng”,通行国际。直至今日,已经被确认的天坑达78个,其中2/3分布在中国,当然关于天坑的考察、认定和争论尚未停止。
负地形就是下凹的地形,从一般的经验看,形似天坑的喀斯特负地形还有竖井、漏斗和峰丛洼地等。天坑与峰丛洼地不至于混淆,因为天坑的围壁很陡,底下有地下河;而洼地的四周很和缓,底部是封闭的,没有地下河。但是,天坑与竖井、漏斗尤其是特型塌陷漏斗的区分,并非易事。
小寨天坑与天井峡地缝属同一岩溶系统,天坑底部的地下河水由天井峡地缝补给,自迷宫峡排泄,从天坑至迷宫峡出口地下河道长约4千米。天坑是一种特殊的地质现象,天坑一般都出现在峰丛喀斯特地貌,且地面河流切割很深的地区。天坑的形成分三个阶段:先是有底下河流;如果地质条件有利,由于水流长期冲蚀,就会形成地下大厅;地下大厅垮塌后就形成了天坑。中外地质学家对此早有考证普遍认为地陷形成了天坑。
二、主要景点
天井峡地缝,小寨天坑位于距奉节县城91千米的兴隆区境内。地面有一条天然缝隙,当地称天井峡地缝。地缝全长14千米,分上、下两段。上段从兴隆场大象山至迟谷槽,长约8千米,为隐伏于地下的暗缝。由 兴隆场大象山天井峡能进入缝底,通行长度为3.5千米。缝深80——200米,底宽3——30米,缝两壁陡峭如刀切,是典型的“一线天”峡谷景观。缝底有落水洞,暴雨后有水流。下段由天坑至迷宫峡,是长约6千米的暗洞,1994年8月,由英国洞穴探险家探通。 天坑内有众多暗河,有四通八达的密洞。而这些河岸大量珍奇的动植物,到底有多少,谁也不知道。天坑中的洞穴群更是奇绝险峻,各国探险家曾多次进行探险考察,但仍未完全了解天坑中许多洞穴的情况。他们都认为这儿是世界上第一流的魔幻式洞穴群!科学家们在许多洞穴中,发现不少珍稀动植物和古生物化石。名震中外的“巫山猿人”化石,就是在距小寨天坑二三十千米外的巫山龙骨坡发现的。
小寨天坑不仅巨大,其色彩也极其丰富。绝壁上的岩纹颜色奇特,红、黄、黑相间,犹如一幅国画。飞禽在岩缝中飞进飞出,鸣叫、觅食,给这幅巨大的国画平添了几分生机。
如果到了天坑,那不妨顺便到地缝去浏览一番。天井峡地缝位于小寨村附近的兴隆区境内。地面有一条天然缝隙,当地称天井峡地缝。 天井峡地缝与小寨天坑属同一岩溶系统。 地缝全长14千米,分上、下两段。上段从兴隆场大象山至迟谷槽,长约8千米,为隐伏于地下的暗缝。由兴隆场大象山天井峡能进入缝底,通行长度为3.5千米。缝深80—200米,底宽3—30米,缝两壁陡峭如刀切,是典型的"一线天"峡谷景观。缝底有落水洞,暴雨后有水流。下段由天坑至迷宫峡,是长约6千米的暗洞,1994年8月,由英国洞穴探险家探通。
三、天坑成因
奉节小寨天坑自上世纪末被发现后,关于它的成因便一直备受科学界关注。有说天坑是数亿年前陨星撞击地球所成。经过中外地质学家的实地考证后,一种地陷形成说逐渐统领了整个学术界,这种说法认为,小寨天坑是由地下暗河冲击碳酸盐岩层而引起岩层塌陷而形成的地质奇观。
2006年8月中旬,一支由中英美三国洞穴专家组成的科考探险队再次对小寨天坑和地缝进行科学考察。这是由中国洞穴研究会和国际洞穴协会联合组织的第9次科考探险活动,中国洞穴研究会会长朱学稳和国际洞穴协会副主席安迪将率领8名科学家、探险家对天坑地缝进行为期15天的科学考察和探险活动。
|
|
门票:¥0元起 |
 |
83 |
|
|
|
门票:¥0元起 |
 |
72 |
|
|
|
门票:¥0元起 |
 |
75 |
|
|
|
门票:¥0元起 |
 |
75 |
|
|
|
门票:¥0元起 |
 |
85 |
|
|
|
门票:¥0元起 |
 |
72 |
|
|
|
门票:¥0元起 |
 |
71 |
|
|
|
门票:¥0元起 |
 |
71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