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津沱位于重庆市合川区南津街街道,在合川城区的南部。千里嘉陵江在合川接纳了左右边分别注入的重要支流渠江和涪江,浩浩荡荡往东南下。在离开合川城不远处,遇到宽大的白塔坪的强力阻击,便掉头向北寻找出路,最后终于冲破了白塔坪和钓鱼山的联手阻隔,继续向南而去。
嘉陵江在白塔坪受阻北向时,流速放缓,河面变宽,形成了一个浩大的回水沱。平静的水面,适宜设置方便两岸往来的津渡,由于地处合川东面,于是人们就叫这个回水沱为东津沱。过去,打渔船只晚上在此下网捕鱼,远看船上灯光点点,忽明忽暗闪烁,与天上繁星相辉映,构成了东津渔火的别致风景。曾经的东津渔火也是合川的八景之一。
2011年,距东津沱下游20千米的草街航电枢纽建成,蓄水导致嘉陵江水位上涨。东津沱水湾,已经不再暗潮涌动,江面宽阔平静,一派碧水苍茫、波光浩渺景象。
在合川市民心中,东津沱不仅仅是一段江河,而且是嘉陵江东津沱水域及其附近的一大片地区的代称。
一、观览要点
1、重庆第四棉纺织厂
位于合川东津沱的重庆第四棉纺织厂(习称重棉四厂),曾是重庆市纺织工业局所属的骨干企业,也是东津沱地区建得最早、规模最大的工厂。
重棉四厂前身为民国时期的豫丰纱厂合川支厂。豫丰纱厂在中国纺织史上非常有名。1914年,被毛泽东称为“新兴商人派”的上海浦东人穆藕初从美国威斯康辛大学毕业归国,在上海开办了德大纱厂。1919年,穆藕初又在河南郑州开办了豫丰纱厂,全套引进了德国的纺织设备,新的豫丰纱厂的设备和规模在民国时期的中国首屈一指。到1925年,豫丰纱厂的工人达到了5000人。1931年,豫丰纱厂成为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属下的国营工厂。
1938年2月,为抗日战争需要,国民政府决定将豫丰纱厂搬迁到陪都重庆市郊的小龙坎土湾,取名豫丰纺织公司重庆纱厂,1939年1月开始正式生产。抗战进入相持阶段,作为陪都的重庆常年被侵华日机野蛮轰炸,豫丰纺织公司也遭受了重大的损失。为确保后方的穿衣问题,1940年9月,豫丰纱厂在重庆北边的小城合川东津沱,新建了豫丰和记纱厂合川支厂,使用了当时英国出产的世界最先进的纺织机器。后来,合川工厂也经历了日机的多次轰炸,受到过不小的损失。
新中国成立后,合川豫丰和记纱厂经历了公私合营,最终成为了国营企业。工厂先后更名为六一纱厂、重庆四棉、华诚四棉等。
许多年来,重棉四厂曾经是合川乃至重庆纺织产业的支柱企业。从上世纪50年代直至90年代初,工厂的生产经营一直红火,为合川经济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鼎盛时期,重棉四厂占地90万平方米。生产规模有7万枚纱锭,1万余枚线锭,织机1500余台,气流纺纱2000头,精梳设备4套。主要生产棉、涤、维、腈、麻的纯纺和混纺纱线及坯布,年生产纱9000吨,生产纯棉、涤棉等各种规格品种的面料4500万米。工厂曾拥有7000多名职工,每逢上下班时,随着汽笛长鸣,职工人流摩肩接踵、浩浩荡荡地进出工厂大门,场面蔚为壮观。当年的重棉四厂,就是一个独成体系、设施完善的小社会。厂里有百货商场、职工医院、子弟中小学、广播电视站、邮电、银行、影剧院、体育场地、食堂、澡堂,配套有婴儿室、托儿所,开办的学校从小学到高中、职工大学,广播电视大学也在此设班开课。相当长的时期里,重棉四厂的教育、文化、体育等事业蓬勃开展,在合川的知名度都是很高的。重棉四厂一应俱全、功能完善的后勤基础设施,良好的物质待遇,在合川城区都是屈指可数、无出其右的。这些都让当时众多的合川市民艳羡和向往。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市场经济取代了计划经济,众多国有企业被推向了市场。在这过程中,重棉四厂也如同不少国有企业一样,难适应市场经济的问题逐渐显现出来,企业的生产经营每况愈下,生存状况越来越艰难。虽在2005年经过了改制,但重棉四厂仍没摆脱衰落的命运。2014年9月,工厂全面停产后,只剩下20余名职工留守厂区,负责处理一些职工遗留问题和处置库存产品等工作。
为了盘活闲置资产,多年来,重棉四厂也将厂房向社会招租。一些小型民营企业也曾先后在厂区里生了根,但其规模、效益远不如昔日的重庆第四棉纺织厂。
合川广大市民非常关心重棉四厂未来的规划和使用问题,工厂对此也有一些设想。2015年,据当时工厂的负责人介绍,重棉四厂厂区分为生产区和生活区两部分,生产区主要以北场主厂房为主,面积24751平方米,用于汽摩配套生产车间,其余有辅助用房和办公室,有原料库房3000平方米,用于仓储物流。而占地面积不小的工厂生活区,由于依山傍水,地理位置优越,环境良好,包含办公用房、电影院、职工宿舍等等,将规划成高档养老区,也可提供给中小企业做生产用房。
重棉四厂厚重的历史积淀,受到了重庆市有关部门的关注。2009年,豫丰和记纱厂合川支厂的旧址,被重庆市文物委员会确认为重庆抗战遗址文物保护点,这也许是对重棉四厂最好的保护和怀念。
白塔坪摩崖造像位于东津沱原重棉四厂后的白塔坪西面半山腰,造像石壁面临山下的东津沱。造像雕刻在长约300米的岩壁上,多为南宋时期的作品。现存造像44龛计202尊,书法题记5幅。其中17号龛主像释迦牟尼,高5.8米;12号千手观音高1.25米,结跏趺坐于浮莲上,共刻700余只手,每手各执一法器。30号为洞窟,共有造像79尊,主像观音秀丽妩媚,体态婀娜,有轻盈飘逸之感。两壁罗汉姿态各异,颇有艺术价值,不失为研究当时佛教发展以及雕刻艺术特征的重要实物。
除了众多佛像外,白塔坪石壁上还有古人题写的书法,如传闻由北宋理学家周敦颐书写的苍劲有力的大字“东山”,另有“山光水色”等石刻。
白塔坪摩崖造像的众多石刻,因开凿年代久远,大多或风化残缺,或人为严重破坏,尤其在“文化大革命”破“四旧”中,许多佛像被严重捣毁,面目全非。后经文物部门修缮,初步恢复了原貌,但人为修补的工艺粗糙、痕迹明显,文物和观赏价值均大受影响。
1990年10月,白塔坪摩崖造像由合川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2、净水寺
净水寺原为白塔寺,位于白塔坪上。白塔寺始建于唐贞观年间,是当时合川的四大寺庙之一。白塔寺内曾藏有唐伯虎画像、乾隆皇帝词语、苏东坡笔墨、八府巡案余文榜匾额等稀世文物,可惜“文革”中连同寺庙一同被损毁。现净水寺系原白塔寺易地修复而成,位于白塔坪下的东津沱,依白塔坪山腰而建。
1995年,重庆华岩寺心月大和尚之弟子道心法师倡导住持,将白塔寺易地重建,更名净水寺,成为合川佛教对外开放的佛事活动场所。经道心法师不遗余力、多方教化筹建,至1998年初期完善了净水寺的建设,并聘请华岩寺心月大和尚为该寺方丈。
净水寺占地面积 60 余亩,建筑面积 5000 平方米。 修建了一大批明清宫廷式仿古建筑,如庄严肃穆的大雄宝殿、天王殿、大悲殿、千手观音殿、极乐堂,别具古韵的大山门、青石雕花的般若桥,创建了融酆都鬼国神宫十二殿与佛教教义相结合的十殿阎君朝地藏的地藏殿、从缅甸迎供了庄严的释迦玉佛、药师如来、阿弥陀如来,塑造了财神菩萨、药王菩萨和有求必应的观世音菩萨,以满足信教公民和善男信女朝拜信仰的需要。
净水寺寺经过多年来的打造,设施更加完善。 经声梵呗、贝叶黄卷、僧团组织齐集殿堂。每逢初一、十五以及菩萨圣诞和宗教节日,均由道心法师讲经说法,主持法会,为众生祈福消灾。并开设了清斋素食、禅院客房,以方便广大教众朝圣进香和游客的观光旅游。
东津沱滨江公园位于合川区南津街街道紫荆苑社区和东津沱社区,西起南屏嘉陵江大桥,东至1.,占地283亩,约18.87万平方米,投资1.49亿元。2015年,公园的建设开始启动。
东津沱滨江公园以“百里三江城,合州第一湾”为主题,以疏林草坡、花带、观景平台、园路、江景为主要景观元素,以贯穿东西方向的4米宽自行车道为道路骨架,配置景观园路、停车场、下沉式演出广场、景观喷泉、教堂、法式建筑商业体等配套设施,着力凸显休闲、观赏及游乐特色。
东津沱滨江公园是合川区的重点民生工程,也是美丽合川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园建成后,不仅可满足广大市民开展健身、休闲、游乐等活动的需求,而且将进一步提升合川城市形象与城市品质。
二、交通指南
1、自驾:
1.合川城区方向,沿南津街街道希尔安大道到东津沱;
2.北碚方向,在G75(兰海高速)沙溪互通合川南下道,约2千米到东津沱。
2、乘车:
合川城区乘516路、825路公交车,东津沱为终点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