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周边游 > 万盛 > 万盛老街 |
发布人:重庆旅游 时间:2021/2/23 15:20:15 阅读量:90 |
万盛老街很老,乳名也多。在历史上,它有荣懿县、荣懿寨、荣懿镇、东乡坝、甑子上、石鹅场、万寿场、万盛场、火把场9个别称。这些名字,没有太多的人记住,只是偶尔从一些老者或研究地方历史的人口中说出来,往往还没有来得及让世人了解它们的全貌,历史的车轮顷刻间就将其赶回故纸堆里了。
这些名字中,多数人对“万盛场”最为熟悉,它一直沿用至今。万盛场起始于清咸丰元年,19世纪中叶繁荣兴盛,是川黔两地山货、土特产、糖、盐等日用百货的集散之地,街上客栈遍布、商贾云集,一片欣欣向荣景象。
老街是幸运的,亦是幸福的。孝子河就像溢流不断的乳液,滋养着老街的儿女,让这方净土充满了生命的灵气与生机,自然而和谐。千百年来,古老和沧桑,相互缠绕、相互映衬,它没有被时光吞噬,也没有被人类遗弃,而是穿过历史的烽烟,传承厚重的文化,生生不息。
曾经,老街马灯昏黄,乡音不绝于耳,被诵成最为神秘的梵唱。观人间百态,恋人情世故,演绎出一场场风花雪月。有人来了又去,有人去了又来,同你一起愉悦,同你一起悲秋,点点滴滴。
老茶馆,不管晴天还是阴雨天,几乎天天客满。茶客们谈天说地,调南侃北,每人只要花少许钱,便能品香茶满盅,坐上个老半天。茶馆里常有人评弹、说书,只要评弹者一开腔,或说书人把惊堂木往台面上一拍,刹那间,乱哄哄的茶馆马上变得鸦雀无声,茶客们、听众们个个睁大了眼睛、竖起了耳朵,聚精会神地观看起表演来。武松醉打蒋门神演得正带劲儿时,胡老头的葱油饼出炉了,葱花酥油的香味弥漫一屋。瘦高个的老周头,高一声低一声吆喝着他的冰糖葫芦,孩子们刚买了吃上,“豆腐脑儿,豆腐脑儿”的吆喝声又来了,还有那千层饼、红豆糕、棉花糖等,总惹得小朋友们垂涎欲滴,不忍离开。
铁匠铺里,长满络腮胡子的壮实汉子,一年四季几乎光着膀子、满脸通红,挥汗如雨,高举铁锤,叮叮当当地敲打着铁器。熊熊的炉火、四溅的火星、烟熏的墙壁,构成一幅和谐的油画。棉花铺里,“嘣、嘣、嘣、嘡——”的声音,从早到晚响个不停。黄道吉日,大花轿抬起来了,唢呐声吹起来了,新娘子接进门了,一群人哄笑起来了。
夜深了,老街歇息了。月儿在老槐树上打盹迷糊,星星却眨着调皮的眼睛,嘴角挂着讥诮。不知从哪里传来的琴声如泣如诉,行板切切,敲打轻轻,一阵阵潮湿沁透心的窗棂。
如今,老街外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那低矮的屋楼、斑驳的墙面、坑洼不平的街面,那老式的凳椅、旧时的褂衫,那慢摇的蒲扇、火热的铁匠铺……都消失在远去的尘烟中。
老街依然是老街,外貌变了,但那味儿一点没变,情怀一点儿没变,如今更时髦、更有气质和韵味。从街头到街尾、从东门到西门、从北门到南门,大大小小近万个“盛”字镶嵌在灰色的石牌坊、石碑、石柱上,显得憨厚、朴实、厚重,独特而意犹未尽。
时光悠悠,老街风情和陈年旧事,渐渐淡忘成一栋栋高楼,淡忘成一条条宽宽的马路,淡忘成吃货们的天堂,淡忘成戏迷们的乐园,淡忘成灯火辉煌的夜市,淡忘成本土文化的传承之地。如今的老街,如一个黄毛丫头突然间变成贵妇人,少了一份天真浪漫,多了一份华贵和气质,惊艳了时光。
老街这张名片,一直挂在心间,它记载着我们的故事、聆听着我们的诉说,是我们的根、是我们的家。无论岁月如何流逝,那些印记已经深深地刻在我们每一个人身上,融进我们的血液里,故土、家园、情怀已经在这有了诠释。
听,那是川剧在吟唱历史;
看,那是杂技在演绎精彩;
闻,那是美食在诱惑舌尖;
品,那是茗茶在散发清香;
行,那是过客在打望岁月;
笑,那是生活在绽放幸福!
|
|
门票:¥0元起 |
 |
109 |
|
|
|
门票:¥0元起 |
 |
95 |
|
|
|
门票:¥0元起 |
 |
118 |
|
|
|
门票:¥0元起 |
 |
96 |
|
|
|
门票:¥0元起 |
 |
82 |
|
|
|
门票:¥0元起 |
 |
103 |
|
|
|
门票:¥0元起 |
 |
75 |
|
|
|
门票:¥0元起 |
 |
90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