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周边游 > 大渡口 > 马王场遗址 |
发布人:重庆旅游 时间:2021/3/4 10:13:39 阅读量:71 |
马王场遗址位于大渡口区跃进村街道和九龙坡区九龙镇桃花溪羊溪河旁阶地上。1978年7月,在重庆桃花溪支流羊溪河石塘口旁边发现晚期侏罗纪的蜥脚类恐龙化石和蛇颈龟化石,距今约1.3亿年。1983年3月至4月,在水碾往大渡口方向的采石场建筑工地挖出的地层中发现一批旧石器,有盘状砍砸器、锛形砍砸器、刮削器和少量磨制石斧、石锄共30余件。经测定,应采自附近坡状高地,其地质时代应为晚更新世晚期。
一、历史
马王场遗址位于大渡口区跃进村街道马王场及桃花溪流域。该遗址于1987年在桃花溪动物园地段整治工程中被发现,随后进行地层剖面调查,确定为旧石器遗址。该遗址从上到下可分为六层。遗址采集石器共69件,其中48件采自地层,余21件原整治河床工程中发现,无地层承载。出土石制品有锤击石核、刮削器、砍砸器等。
石制品粗大、加工粗糙,其打击方法为锤击为主,偶用碰撞法和砸击法。根据其石制品及地层分析,该遗址时代当在旧石器时代偏晚段。马王场旧石器遗址地处大渡口区半岛后缘,南有长江,是一处非常适宜人类生活的地带,作为主城区发现的唯一旧石器时代遗址。为了解主城远古原始文化打开了一扇窗户,为主城及重庆地区早期文化的发展序列提供了基础实物资料,对认识主城远古地理环境,人口社会组成和规模,经济形式都极有帮助。
二、文物价值
该遗址中打制石器居多,均系砾石为原料加工而成,部分亦为磨制石器,数量相当丰富。其文化特征是石核和石片形制原始,石核多利用自然台面,石片形态不规整。加工方式多以复向修理为主,向背面加工次之。大多数石器均系用陡向或垂直加工,故钝刃者多。石器类型简单,有边刮器、端刮器、尖状器和砍器(包括砍砸器、砍器、手锛、手斧)等。就刃部而言,单刃石器不多,以复刃石器占主导地位。就大小而言,以长6厘米以上的大型石器为主体。
在马王场遗址出土的石器中,最有代表性的莫过于一件旧石器时代手斧。其平面轮廓为近梨形,原料为石英砂岩,双面加工,通长19.8厘米,通宽12.74厘米,厚5.8厘米,上下两端相对的薄缘处布有由砸击形成的碎小崩片,这种石器最早发现于法国北部亚眠市郊的圣阿舍尔,之后在世界各地多有发现。
这件珍贵的手斧被纳入重庆市馆藏文物“镇馆之宝”,作为重庆地区发现的唯一的旧石器时代早期手斧,据考古认定其历史有80-100万年,它证明了大渡口是重庆主城最早有人类活动的地方。
马王场遗址是重庆主城区发掘较早的一处旧石器时代遗址,是桃花溪流域同时具有旧石器时代早期和晚期文化层的重要遗址,该遗址出土的石器是大渡口区史前文化遗存的重要物证,为人们了解重庆旧石器时代文化面貌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2009年12月,马王场遗址被公布为第二批重庆市文物保护单位。
|
|
门票:¥0元起 |
 |
66 |
|
|
|
门票:¥0元起 |
 |
68 |
|
|
|
门票:¥0元起 |
 |
58 |
|
|
|
门票:¥0元起 |
 |
65 |
|
|
|
门票:¥0元起 |
 |
52 |
|
|
|
门票:¥0元起 |
 |
71 |
|
|
|
门票:¥0元起 |
 |
68 |
|
|
|
门票:¥0元起 |
 |
74 |
|
|
|
|
|
|
|